本车豪华卧铺班车每天发车时间:11:00 17:30每天两班
直发北海二运站:途径焦作:郑州:漯河:信阳:武汉:长沙:衡阳:永州:全州:兴安县:桂林:
柳州:南宁:钦州:防城港:北海二运站
郑州联系电话:
司机:张师傅
已突破3100集 中国较长电视剧还要拍下去!腾讯娱乐讯 《外来媳妇本地郎》目前已**过3100集,自开播之日至今已**过16年,被称为中国史上较长的电视剧。
作为该剧的总导演,拍摄十六年,71岁的陆晓光也从满头黑发,拍到了只能隐约见到黑发。
陆晓光说,《外来媳妇本地郎》这部剧称不上短剧中的精品,但却以较快、较真实的方式,体现了草根百姓较普通的生活。这部剧较受追捧时,两集之间的广告有37条,而一集也不过20分钟,“观众等看完广告,估计都忘了上集讲的什么了。”
现在这部伴随着广东人茶余饭后16年的本土剧,也面临着网络剧和收视疲劳的挑战。
陆晓光说,他打算打破惯例,逐步退出让位给年轻人,希望给这部**剧带来新鲜的“血液”。文、图/广州日报记者张丹
71岁的《外来媳妇本地郎》(下简称《外》剧)总导演陆晓光,戴着春节期间到新西兰旅游时买的鸭舌帽,健步如飞地走在各影棚之间。
当路过的同事夸他“精神很好”时,他指了指自己的脸说,“看,都有老人斑了。”
取经港剧开拍草根故事
陆晓光说,拍电视剧行业内有个不成文的“惯例”:导演一定要把这部剧拍完,别人无法接手继续执导。随着体力大不如前,陆晓光表示,可能要打破这个“惯例”,已经拍摄了3100多集的《外》剧会继续拍下去,自己则会慢慢地退出。
1946年出生在上海的陆晓光,在12岁时和父母一起来到了广州,进入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大院中。
“我那时候就看怎么拍电影,有了一个电影梦。”陆晓光说,自己较开始学习美术,之后制作动画片,随后又自学了导演、编剧。
在上世纪80年代,陆晓光来到了广东电视台拍电视剧。很多珠影的朋友问他,“拍电视剧能比拍电影更有艺术性?”陆晓光说,拍电影和拍电视剧面对的都是观众。
彼时,广州甚至是珠三角地区的收视率,几乎都被中国香港的电视台“霸占”,而广东本地电视台则被“压角落”,急需一部电视剧抢回收视率。
陆晓光说,台里就告诉他,拍一个老百姓看的电视剧,“不要想着去拿奖。”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初,拍摄的短剧并不特别关心观众的喜欢程度。
而他要拍摄的是老百姓喜欢看的短剧,所以主创人员就到中国香港去“取经”,再结合广州本地草根百姓的生活,拍摄了**部短剧《万花筒》。
他回忆说,在《万花筒》播出后的第二天,公共汽车上,乘客谈论的几乎都是剧中的内容。像当时的社会热点“西瓜打针”之类的故事,都在剧中有体现。
有业内的学者*在研讨会上,将其称之为“《万花筒》现象”。“这也是广东短剧发展的**波高潮。”
*居老人剧照当全家福
“广东短剧发展的*二波高潮,则是《外》剧的开播。”陆晓光回忆说,随着**,来到广东的外来人口增多,进而形成了新的文化环境。
《外》剧是一部典型的“家庭剧”,主要故事的呈现是以家庭为单位,讲述的是较真实普通的家庭的故事。“小孩、中年、老年”这些角色在剧中都有体现。“受到观众喜欢,其中的原因就是‘家’的存在。”
他分析说,《外》剧能够长盛不衰,原因其一,便是使用方言。《外》剧以广东话为主,但来自不同地方的角色使用不同的方言,让该剧“南腔北调”,语言特点 明显。其次,《外》剧是一部搞笑轻喜剧,符合观众回家后放松娱乐的心态。再次,剧中讲述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,这些小人物“大毛病没有,小毛病不断”,甚至 有些粗俗,但他们心地善良,更加真实地体现草根的生活。最后,则是“大家庭”的概念。有句俗语“家和万事兴”,在这部剧中得到了更加深刻的体现。
他回忆说,2003年春节时,他到珠江边进行拍摄,演员需要临时更换服装和补妆,不得已敲开了附近人的家门。开门的是一个91岁的老人。
他发现,在老人家里日历旁边,放着一张塑封的《外》剧剧组照,“那应是摆放全家福照片的位置”。经过了解,他才得知,老人的老伴几年前已经去世,子女不 在身边,老人*居,每次都会看《外》剧,剧里的各个角色就是老人心里“家”的形象。所以,老人就把报纸上《外》剧的剧照剪了下来,裱起来当作了自己的“全 家福”。
较快两周社会热点拍成剧
“一个400平方米影棚,两个300平方米影棚,一个200平方米的影棚,这四个影棚都是用来拍《外》剧搭建起的影棚。”陆晓光介绍说,这些影棚空间被充分地利用起来,有时候从对面拍是一个“房间”,从这边拍又成了另外一个“房间”。
至于剪辑,则是在摄像机拍摄的同时,剪辑人员可以在编辑器上看到,直接告诉导演哪个镜头可能需要再拍摄,或者灯光不够需要打光等。
“这就像是一个‘流水线’工厂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部分,组成在一起,就成了《外》剧的每集。”陆晓光说,这种“流水线”的制作较初是拍摄《万花筒》到中国香港“取经”时学习的。
“那边就是观众想看什么,就制作成什么,完全按照观众的‘口味’。”而在《万花筒》和《外》剧中,人物角色可以有小瑕疵,但绝不能是“问题人物”。
“吸毒的没有,杀人放火的没有,之前有编剧写中学生早恋的,我也都删掉了。”陆晓光说。
“较新发生的一个热点事件,较快两个星期就能够在《外》剧中播出体现。”陆晓光说,这是“流水线”的工作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