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*的**人,*一直保持着对世界局势的关注。在1936年与斯诺的谈话中,*便曾透露出中美结成统一战线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想法,他希望可以通过斯诺向美国人民和**发出呼吁。卢沟桥事变后,国难当头,*把与英、美、法、苏等国家建立某种形式的反日同盟视为当务之急。由于自身并非执政党,*难以直接开展抗日**,因此,*等***人大声疾呼,敦促国民**进行抗日外交,争取建立某种形式的国际统一战线。1937年7月23日,*在《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、办法和前途》一文中,呼吁“争取英、美、法同情我们抗日,在不丧失**主权的条件下争取他们的援助”。同日,**发表宣言,表示“拥护国际和平阵线,反对法西斯侵略阵线,同英美法苏等国订立各种有利于抗日救国的协定”。
抗战初期,美国**表达了对中日之间武装冲突的关切和对中国的同情。1937年10月5日,罗斯福发表了着名的“隔离”演说,把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比作**性肆无忌惮的疫病,呼吁国际社会防止疾病蔓延。但是,因为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的强烈反对,在桐油借款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美国并没有采取更多的实际步骤援华抗日,而是采取了实质上的不干涉政策。
对于抗战一年来美国对华政策的实际表现,*和*深感失望,开始批评美国的不干涉政策,甚至在欧战爆发的初期,将美国重新定位为需要加以反对的“帝国主义国家”。在1938年9月29日的*六届六中全会上,*尖锐批评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,指出这种懦弱妥协政策,必将“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”。在欧战爆发后,受到共产国际对欧战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的判断的影响,*曾表示,*二次世界大战是没有正义的帝国主义强盗之间的战争,双方都没有公理。罗斯福也想发战争财,想赢得资本主义世界中的**地位。他“要张伯伦做他的秘书,日本做他的后卫,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做他的前卫”。
在批评美国对华的不干涉政策的同时,*并没有放弃争取美国对华政策好转的希望。在为《论持久战》英译本所写的序言中,他呼吁包括美国在内的英语国家为了自身利益,应该对中国有若干的同情。尤其是1939年7月,英国和日本签订《有田—克莱琪协定》后,美国宣布废止《日美商约》,并对日实行禁运,*对美国的这一做法表示欢迎。
进入1940年,太平洋地区形势变得紧张。日本**制定《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》,正式决定向南洋推进。面对日本的挑战,美国对华政策在保持所谓“中立”的同时,逐步向援华制日倾斜,加大了对华援助的力度。上半年,美国以2500万美元贷款援华;下半年,又开始酝酿给中国以更多的贷款。
随着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,*提出“应与英美作外交联络”,指示*着手加强与美国的外交联络。1940年8月2日,**致电南方局和新华日报社,要求他们在宣传工作中必须把握国际形势的新特点,强调再也不要在英美改变对日对华政策后反对与英美的外交。12月25日,**发出《关于对待英美籍新闻记者态度的指示》,要求对前来接洽采访的英美记者,应采取欢迎与招待之态度,既要把他们当做情报人员看待,又要把他们当做外交人员看待,以便通过他们形成*与英美之间一定程度的外交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