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海到沈阳的大巴卧铺班车联系电话每天早上七点二运站发车
全程高速安全直达
文|李云蝶
交上一份销量不及预期的答卷后,继续发力一个利润也并不性感的行业,这有点不“华为”。
就在几天前,闽台电子时报网站(Digitimes)刚刚披露华为MateBook上市以来的出货量,这款去年二月**先发、标志着华为进入PC行业的**款“二合一”产品,经过一年时间,出货仅为70万台,跟它几乎同一时间入局PC的小米也仅有50万台出货量。
然而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华为在笔记本行业的信心,6月7日,华为在CES上一口气发布了三个系列的笔记本,除了一款延续“二合一”形态的MateBook E,还增加了两款聚焦商务人群的传统形态笔记本,MateBook X和MatBook D。
与此同时,华为消费者业务**运营官万飚不仅在发布会上表示“内部对销量满意”,还宣布扩大市场范围,将触角伸向欧洲、中东沙特等发达市场。
要知道,个人电脑市场已连续五年下滑,其中,**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指出,2016年**笔记本电脑出货约1.579亿台,年减4%,预计2017年还将持续下滑4.5%。而华为仅去年一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就有1.39亿部。
也就是说,华为仅手机业务一年的销量,几乎等于所有笔记本厂商加起来的销量。
这不禁让人有些费解,一家在手机行业拥有**话语权的通信成员,为什么硬要挤进一个利润稀薄、市场成熟并且似乎正在衰退的PC行业,仅仅是因为“不甘心”吗?
一、为啥还要坚持?
当一家企业在判断整个市场时,眼光绝不能只局限于自己公司的业务,必须同时检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,产业趋势是重要的一环。
根据闽台《电子时报》上月发布的报告,尽管今年四月,****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商的销量环比下跌37%,但戴尔**过惠普和联想,成为**笔记本市场**,其原因是企业商用笔记本电脑需求的逆势增长。
可见,笔记本市场还在洗牌,商用笔记本的需求也在提升,PC行业并非毫无机会。
因此,Matebook**代销量不佳,要从自身找原因。
尽管表面来看,“二合一”解决了笔记本电脑由于电池技术进展缓慢而带来的较大痛点——便携性,商务人群又是较稳定的换机人群,但将这种中间形态的笔记本,定位于满足商务人士的办公需要,就变成了一个错误的结合。
这一方面是因为,商业人士的使用场景是办公,较大的刚需是性能。也就是说,这类潜在换机人群宁愿在性能较佳的电脑中挑选一款较轻薄的,也不会为了轻薄而去牺牲性能体验。
而**代Matebook采用了*六代英特尔酷睿m平台,虽然满足了低功耗,但在性能方面必然会有一定的缺失,“轻度商务应用”实质上是不成立的。
这就使得Matebook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尴尬境地:低功耗和性价比不是商务人群的刚需,而对轻薄本感兴趣的非重度用户又是十分不稳定的购机人群,手机和平板逐渐取代了他们手中的笔记本。
或许是意识到了错误,华为对产品线作出了调整,从“二合一”形态延伸到传统商务PC,试图追回性能短板。
并且,相比“二合一”,商务笔记本更有利可图。
这是因为,“二合一”只面向单一的C端消费人群,但商务笔记本中却有绝大部分订单来自于企业采购或**采购,这些行业订单和**订单历来是商家翘首以盼的商机之一。
采访中,万飚也一直在强调,“我们也会做to B的市场,有专门的to B团队,也会通过我们的分销渠道和伙伴去做。”
事实上,华为本质上就是一家生产、销售通信设备的通信科技公司,拥有大量企业和**等B端资源,这有利于其进一步开拓市场。
况且,华为自己的消费端产品,无论是手机、平板、PC、可穿戴,在设计思路、工业设计、Wi-Fi连接的能力、4G连接能力等方面,很多技术都可以共用,无形中降低了研发成本。
当然,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市场并不能完全成为一家企业战略布局的指南针。毕竟,好做的生意那么多,拓展业务线首先要符合自身的发展逻辑。
从其提出的“上不碰应用,下不碰数据”来看,华为一向被认为是一家有边界的公司,那么,跨界PC对华为来说,有什么必要性吗?
二、压力与被动
去年1月13日,任正非在市场工作大会上**提出,“终端要敢于5年内追赶10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。”这意味着,华为消费者业务未来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要**过30%以上